世界簡報
水利項目增強抗逆力 應對加劇的厄爾尼諾現象
19歲的蘇珊(Susan)住在贊比亞的一個小村莊,由於最近數年飽受旱災威脅,擔水成為了她的噩夢。
「我們一直到河裡取水,但這幾年河流一個又一個地乾涸,令我們更難找到飲用和作其他用途的水。」蘇珊說。
「當河流乾了,尤其好像現時般乾旱時,我們要沿著乾涸了的河流,走很遠的路去尋找其他水源。但是,常常要挖掘很深的土坑,才有水滲出,真是很累。但是,仍常常找不到水,因為乾涸了的河床大都佈滿石塊或真是太乾了。」蘇珊說。
蘇珊說村子裡的長者,好像母親米拉(Mera)和她的朋友蒙妮坦(Monita)告訴她年輕時從來沒有遇過這樣的難關。「她們說河流不常乾涸。現今的情況是因為很多事情發生,令世界變得不下雨。」蘇珊說。
「我在學校所學習到的,讓我知道這是氣候變化帶來的結果。人類砍伐樹木和所做的其他事情,以致天不下雨。情況已經糟透,儘管雨季來了,每天更熱,河流至今仍然是乾的。」剛剛中學畢業的蘇珊解釋著說。
現在,蘇珊和其他社區人士已不用再擔心供水問題,因為宣明會2014年在那兒鑽井。「這兒有很多人患上腹瀉,因為我們與牲畜共用水源。直至宣明會興建了水井,生活才大大改善,儘管我們的社區已經兩年沒有下雨了。」蘇珊說。
「如果宣明會沒有在此鑽井,我們早就死了,因為所有河流都已經乾涸。即使有人嘗試尋找新的水源,卻怎也找不到任何水的痕跡。宣明會救我們脫離了死亡,我寧願沒有食物,也不要沒有水。」蘇珊興奮地說。
蘇珊說當社區人士缺乏水源,將影響很多事情,包括學童缺課,最終令學校停辦,因為孩子花了大量時間去取水。
53歲的蒙妮坦表示接受了宣明會的耕種培訓,幫助她度過近幾年的困難時期。「過去幾年,降雨規律變了,雨季較遲,也只是下雨數天。但是,因著宣明會的鼓勵,儘管天氣變化,我們仍可以使用鬆土種植農作物,用來售賣及自用。」蒙妮坦說。
「我們有幸宣明會來到,教導我們如何在旱災時活下去,也為我們提供了清潔食水。」蒙妮坦繼續說。「當水井為社區提供清潔食水,農民便可在後園種菜,出售及賺取收入去購買食物,縱使厄爾尼諾現象正在加劇及破壞當地的糧食安全情況。」宣明會水利、環境和個人衛生協調員高杜杜(Kotutu)表示。